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满足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系列述评⑤

发布日期:2018-02-17

信息来源:大众日报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彰显着一个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体现着一个国家深切赤诚的为民情怀。
  常住人口突破1亿的山东,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就是最大政绩。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有哪些需求?孩子能上更好的学,自己有份高收入的工作,抬头能看到更蓝的天,端起杯子能喝上更干净的水,社会环境更公平、更正义、更安全……群众的需求是具体的、有温度的。
  民之所盼,就是施政所向。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强调,切实做好保障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这篇大文章。
  山东人民没有忘记,总书记心系民生,在革命老区作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殷殷嘱托;他牵挂百姓,留下“把涉及农民工的政策落实好”的深切关怀;他注情“三农”,描绘“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生动蓝图。
  五年来,特别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山东以极大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抓好民生工作,在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上用心用情用力,通过密密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通过改善百姓生活的一件件、一桩桩实事,让好处看得见,实惠摸得着,使民生的含金量真正转变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用心谋福祉:
  不忘初心使命,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出发点落脚点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和强国兴邦高度统一,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庄重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这充分彰显了新一届山东省委心系人民的不改初心和真挚情怀,集中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和人民始终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山东明确: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发展人民民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让人民群众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更加富裕,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这是党和人民血肉相连、不可分离的生动写照。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到改革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重大政治责任、第一民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贫困群众,关心和思考着扶贫工作。“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总书记把大量心血用在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上。
  省委书记刘家义到山东工作后,主持第一次省委常委会议就研究脱贫攻坚,到基层调研的第一站就考察扶贫。去年8月,山东召开以问题为导向、向深度贫困进军的“菏泽会议”,即全省脱贫攻坚推进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出“八个精准”要求,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进,10位省委常委、副省长出席,省市县乡村五级人员参加;去年9月,召开以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为主题“临沂会议”,坚持“先难后易”,把200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作为突破口;去年10月,召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八次全体会议,再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部署推进重点工作。
  省长龚正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尽最大可能,花更大功夫,下更大气力,把民生投入安排好,把民生实事办扎实,努力让全省人民生活更美好。”山东传统产业比重高,产能调整任务重,职工安置工作压力大。2017年,济钢钢铁产线全面停产,产能调整涉及分流安置人员19834人。山东把职工安置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最大限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周密制订科学合理的职工安置方案。深入基层调查摸底,广泛征求职工意见,深入了解职工意愿,职工安置方案(草案)先后修改39稿,共设置14条安置渠道,基本实现安置渠道对不同群体的全覆盖,安置岗位对人员的全覆盖。近日,成功竞聘新公司工艺技术主管岗位的济钢职工闫兴田,即用一封感谢信表达了自己转岗后的感触和收获。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能只看数字报表,每走一步都要回头看一看,问一问群众满意不满意。当前,一场“厕所革命”正在齐鲁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从景区到全域,从城市到农村,从数量到质量……仅去年一年,山东全省完成厕所改造449万户。而为了更好了解改厕效果,不下通知、不打招呼、轻车简从,省委主要领导随机到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看一些没打招呼、不作安排的村庄,力求深入透彻地了解地方改厕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省委省政府坚持与群众站在一起,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为人民谋幸福。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以坚持以人为本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则和路径,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就要紧紧抓住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民生问题。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经济欠发达的菏泽市调研,专门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共同探讨扶贫开发和加快发展的良策。面对黄河滩区扶贫这块“硬骨头”,省委省政府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向滩区人民作出庄严承诺:2020年前解决60多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一诺千金,山东深入研究推进方案,确定滩区脱贫迁建的原则、方案及实施路径,全省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作全面启动实施。《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
  以人为本,在坚定维护人民利益的同时,合理引导人民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蒙阴县72岁的贫困群众徐美凤说,我们的父辈是拥军支前,现在让我吃喝全靠政府,这不是打我的脸吗?按照政策,徐美凤可以享受“兜底脱贫”,但老人不愿坐享其成。在村干部帮助下,她以“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养殖长毛兔,实现“光荣脱贫”。齐鲁儿女牢记习总书记谆谆教诲,发挥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的作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因地因人找路子。
  用力惠民生:
  实事办实、好事办好,痛点就是着力点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下半程”,在着力解决民生痛点、难点的同时,还要不断满足新需要、回应新期盼。“紧紧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真正办好办实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省委书记刘家义的话语铿锵有力。五年来特别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山东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抓住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食品安全等与人民利益最密切的民生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老百姓的饭碗,是天大的事,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促进更加充分就业、更高质量就业,始终是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山东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率先建立就业与重点建设项目、重要政策联动机制,率先建立失业动态监测、预测预警和预防调控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2017年,全省累计城镇新增就业604.54万人,就业稳、创业兴,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安全生产牵动着千家万户,关系社会稳定和谐。“坚决打赢打好安全生产领域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全力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日前召开的山东省安全生产电视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掷地有声地说道。2017年,山东安全生产事故总量、较大事故和重大事故指标实现“三个下降”,全年未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山东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抓安全生产的力度前所未有: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快严”集中行动,深化大检查和百日攻坚治理行动,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
  山东是驻军大省、兵员大省,也是军队退役人员安置大省。去年,山东出台《关于做好全省退役士兵安置和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首次实行退役士兵单独招生免费教育试点,扎实做好军队退役士兵有关工作,有效安置25万多人。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新期待。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就要把握发展大势,紧扣人民需求,不断满足新需要、回应新期盼。
  “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放心。”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对“吃”提出了更高要求。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扎实开展食安山东建设,提出“建成全国食品最安全地区之一”目标,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流程监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17年,全省各级计划抽检食品批次达到49万批,涵盖从农田到餐桌各个环节和各类业态、品种;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5市被命名为国家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占到全国三分之一。
  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近年来,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等问题突出,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犯罪形式层出不穷。山东整合多个部门资源,弥补工作短板,在省市两级全部建成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公安、金融、电信部门合署办公,逐步实现了“跨界联动,合成作战,以快制快,精准打击”多部门一体化运行模式。“雪亮工程”建设、大数据警务云计算等现代科技的投入使用,提高了社会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让人民群众安全感稳步提升。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头绪多,一定要注重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任接着一任做。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在民生改革领域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
  教育是民生之基,它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去年山东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检查验收,标志着我省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后,实现优质均衡又提上议事日程。山东提出以“一体两翼”为抓手,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确保2018年“全面改薄”要求全部达标。在解决大班额问题上,山东将建立健全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长效防控及监测机制,确保大班额问题不反弹。
  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山东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完整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率先建立全省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开展城乡一体、全省统筹的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率先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率先开展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这“五个率先”叫响全国,成为山东引以为豪的“民生名片”。今年,山东社会保障工作又向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发。
  民生实事,就得说了算、定了干,也要常回头看看推进结果如何。山东进一步改革现行绩效考核方式,明确考核导向,精准设定指标,科学作出评价。2017年,民政部、财政部通过委托第三方抽样调查、组织实地核查等方式,对山东省社会救助对象准确率、救助有效性、社会满意度等50项工作指标进行抽样调查。经过考核评价,山东最后得分为90.63分,是全国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次的四个省份之一。
  用情暖民心:
  发展中补短板,补短板中谋动能

  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这对坚持共享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既要让发展更有力度,着力做大“蛋糕”;也要让发展更有温度,努力分好“蛋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山东对改善民生的追求没有止境。省委书记刘家义强调,“山东的发展成就是全省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艰苦努力创造的,发展成果应当由全省人民共享”,“紧紧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抓好民生工作。”
  共建与共享相辅相成。一方面,没有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就没有可供共享的成果。费县朱田镇明石塘村地处丘陵地带,以前是个出名的穷村,改革开放初期搞果树种植,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村。这两年,村里又办起了农业合作社,桃子一个卖到10元,有机绿茶一斤卖到2000元。“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让人民共同担负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
  另一方面,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归根结底要由全体人民共享。富裕起来的明石塘村村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望: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还要住得好、活得有滋味。村里按照城市住宅小区的标准,配套建设了水电暖气等基础设施,还建起了占地10亩的健身广场。一到晚上,广场上全是跳舞健身的村民。“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还要树立长远思维,在发展中补齐短板。摒弃急功近利,砥砺埋头苦干,在“虑长远”中“补短板”,山东就不仅能走得稳,更能走得远。
  刚刚过去的一年,从省标以下83.2万贫困人口脱贫到18个黄河滩区迁建村台开工,从PM2.5、PM10平均浓度比上年分别下降13.6%、11.7%到棚户区改造基本建成64.7万套,从17市全部开展分级诊疗到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中心建设正式启动……山东亮眼的民生福祉令人振奋,却绝非一时之功,显然离不开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民生规划的长期布局,离不开山东人民一步一个脚印的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没有发展中补齐短板的战略视野,山东很难办成一系列大事、解决一系列难事。
  发展中补齐短板,首先就意味着“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高站位。不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不被眼前利益所遮蔽,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山东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工业养活和富裕了山东人,但也给齐鲁大地和山东人民带来了烦恼和负担。2017年,山东决定开展为期5年的“全省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把安全生产和转型升级统一起来,对全省化工产业特别是危化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全产业链进行全面治理。专项行动不仅带来了更高质量的经济收益,也让我们收获了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在发展中补齐短板,也意味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宽视野。过去,涉农资金分散于不同主管部门,无法形成为农合力。而在青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中,对不同部门、不同渠道涉农资金中的农民培训经费,通过政府联席会议进行统筹安排,整合用于职业农民培育,有效规避了“撒胡椒面”等影响资金使用效益问题,近4年来累计培育职业农民达10万余人。下一步,山东将加快涉农资金整合,把分散在31个省直部门的涉农资金下放到县,真正实现“多渠道引水,一龙头放水”。山东清醒地意识到,从全局出发,才能统筹兼顾各项事业的发展,真正将短板补齐补牢。
  民生痛点也是发展机遇,民生改善将孕育发展新动能。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就能拓展更大发展空间。省委省政府力求通过改革实现增进民生福祉与动能转换同频共振,让“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这一理念落地生根。
  解决好民生问题,发展才有更足的动力和后劲。在打响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这场“硬仗”的背后,是山东把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作为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的治本之策,通过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来倒逼产业升级,通过产业升级来保障安全生产。
  改善民生也能促进发展。山东60岁以上老年人2000多万,数量居全国首位,28%需要家庭护理服务,33%需要保健康复服务。养老形势严峻,健康养老需求巨大。去年5月,山东首次明确提出创建“国家医养结合示范省”的目标,医养健康产业成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之一。2017年,山东确定规划建设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选址医疗资源丰富、交通优势明显的槐荫区,瞄准国际医学前沿,把发展健康产业作为新动能培育的重点,打造医疗大健康产业生态圈。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不仅将整合聚集一批高水平医院,还将囊括科研、产业孵化、相关配套产业等,将来有望形成千亿级的产业群。
  过去的辉煌属于人民,未来的征程依靠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山东将始终和人民紧紧连在一起,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编辑:高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