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

——试论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发布日期:2018-06-26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20世纪50年代初,蒋介石曾沉重地说:“《大众哲学》害死人!”并斥责:共产党能写出《大众哲学》,你们身为国民党怎么就写不出来?巧合的是,毛泽东同志当年也曾多次研读《大众哲学》。这本“把哲学还给民众”的奇书,在1936年刚刚出版时,不到5个月就4次再版,短短10多年创下了连续出32版的奇迹,成为广大青年认识世界的一盏明灯,深刻影响了一代乃至几代人。这本书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左右了民心、引领了时代,甚至于改变了政局,堪称“一卷书雄兵百万”,而它的作者就是当时年仅24岁的艾思奇。
  毛泽东同志是位哲学家,他与艾思奇从“神交”已久,到延安相逢,便成为相见恨晚的战友,话题无疑离不开哲学问题。老一辈革命家宋平也曾说,他走上革命道路,最早就是受了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影响。“这本书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的事例之中,通俗易懂,使我从中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在中国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法避开艾思奇这座高峰的。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这位开拓者——艾思奇先生。
  大众化是哲学富有生命力的根源。走进大众,哲学才会发挥更大作用
  对于哲学,大家都习惯了它的晦涩、深奥,让人望而却步,一般人轻易不去碰触。但是,与这种精英哲学话语相对的方向,是让哲学回归生活,以大众的话语论述哲学本质,这正是艾思奇毕生的追求。
  艾思奇的哲学阐释,具有典型的平民情结和平实风格。艾思奇努力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群众认识现实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可以说,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是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对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进而对每个个体的“为人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列宁曾写出一个简单的公式:“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这在《哲学与生活》一书中,有更为深刻的体现。
  在那个民族危难的旧时代,知识阶层思想活跃,奇谈怪论层出不穷,而艾思奇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阐释,让他的“新哲学”成为一股清流,直入百姓心脾。千百万的群众觉悟被动员起来,团结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周围,凝聚成磅礴之力,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事业取得成功。这就是艾思奇带来的哲学的力量,也是他坚定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力量。
  哲学需要到群众中去,又要“从群众中来”。通俗易懂、接地气的哲学才有可能有趣、易学,对大众富有吸引力。艾思奇就是这样一位具有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的人民哲学家。他让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真正成为了人民群众的哲学。
  考察前辈艾思奇的成长轨迹、著述脉络不难发现,他传奇的命运波折,与国家跌宕起伏的历史年轮高度一致,富有中华民族艰难抵御外侮的时代特征。
  回望过去,以艾思奇先生为代表的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探索革命道路的首创精神是怎样炼成的呢?一个国家或民族,哪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分明是前人不断试错,用挫折和牺牲堆积出来的民族血路。那是一种民族内核,一种坚韧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爆发力。中华民族的每一次前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法宝,是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头活水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光有马克思主义救不了中国,必须要将其与中国实际紧密、科学地结合。这在党起初的革命实践挫折中得到了多次残酷、血淋淋的证明。
  艾思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中国化、大众化的思考。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翻译”,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请下“神坛”,走进群众中,变成实实在在的精神力量。“让哲学说中国话、说老百姓的话”,让哲学变成人人都能懂、都可传递的思想圣火,为中国革命进行了思想准备,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938年4月,艾思奇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中,开创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的命题。从那开始,艾思奇就专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工作。在延安时期,随着与中国革命的实践情况结合越来越紧密,艾思奇推进中国化和现实化达到了新的高度。
  1917年“十月革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伴随着这个百年进程的,是中国共产党从籍籍无名的悄悄诞生到逆境里成长,再到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发展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中国化的过程。这个中国化过程,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毛泽东同志使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党的正确路线。艾思奇则以其卓越的哲学研究,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们形成了强大的智慧合力,可谓中国化探索征途中勇敢的先行者。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取得成功的主要法宝。
  历史与当代一脉相承。同样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源头活水,不断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思想启蒙和战略指引,为我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源源不断地提供思维方法。
  新时代呼唤思想理论创新,这也是学习和继承艾思奇精神,坚持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所在
  《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等在当时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座巍峨的思想丰碑。探索路上,人类一步步接近真理,不断完善着自身。现在的生活更新速度快,新生活需要新哲学,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浩瀚时空,大浪淘沙,历史老人也早已得出了结论:20世纪初的中国战乱纷争、党派众多,最终由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成功领衔了时代的风向。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李达、艾思奇等,前赴后继,以全面的哲学思维,洞悉时代风云,准确把脉了中国现实问题和发展趋势,找到了救治旧中国的那把钥匙,并为之奋斗不息。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思想作为社会的第一生产力,由它而生发的制度和机制,是哲学的具体应用,来指导现实社会发展。
  斗转星移,以市场化主导的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催生出很多新的社会问题和思潮,需要社会科学界回应以新的答案。在这个浮躁多元的全球化时代,多种文化文明碰撞交融,政治的渗透、软实力的消解也产生了很多新特点,新学派林立,让人眼花缭乱。在西风劲吹中,保持思想文化的定力至关重要。客观需要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向传统经典求解当代问题。
  在社会主义道路新的伟大征程上,还有很多的困难挫折等着我们去破解。哲学是方向,是旗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是我们党伟大征程的思想核心,是党的伟大事业繁盛的基石。因此它不只是学界研究的一个课题,更是全党探索的大事。艾思奇研究者任仲然先生说:“我们作为后人的责任,就是要使艾思奇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保值增值,把艾思奇深厚而强大的哲学力量发扬光大,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代一代传承发展下去。”这既契合了我们新时代的历史节拍,也符合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最需要的就是加大思想的“供给”,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更高形态的探索。时代已经不同,但哲学的使命不变——“把抓”时代,“为当代找到表述”真理的力量,这就是革命哲学家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吧。
  哲学,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冯友兰先生定义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问。坚持问题导向,砥砺奋进,勇于创新,才会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高起点构建和持续繁荣,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话语走向世界贡献哲学的强大力量。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其客观应有的核心价值和主流引领作用,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马克思说过,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个时代就会把他们创造出来。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后集中形成的第三次理论成果,集中展现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思想力量。这一生机勃勃的思想不但在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也正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启示着世界。
  我想,研究艾思奇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头探索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吧。(李其芳,农村记者,舆论传播、三农发展探讨工作,写有《传播信任》一书。)
编辑:姚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