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对于群众监督也要立闻立改

发布日期:2018-07-31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昨天看到好几个闻过即改的新闻。郑州田先生的养老信息表性别错写成“女”,折腾了5个多月还没改过来。《大河报》报道了,当天上午就被改了过来。前两天,因为河北省超限运输通行证迟迟不批,大货车主给河北省委书记发了公开信。省委书记批示当天下午,该公司的审批就过了。昨天,河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被问责。
  我们乐见媒体监督立竿见影,也欣闻党政干部心系百姓,但也忍不住想问一句:“早干嘛去了?!”
  类似的质问,在每次“媒体一报就好、领导一批就动”时,都会重复上演。这不是吹毛求疵,相比对监督置若罔闻、坚决不改,雷厉风行当然值得赞赏。但是监督方式并非只有媒体报道和领导关注,群众监督也是监督。群众监督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这种闻过即改的态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作为社会监督的一种重要方式,群众监督的力量不容小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要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都要交给群众评判。”
  尤其是当下的“最多跑一次”等“放管服”改革,改革本身就是为了便民、利民。改革效果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的问题,自己的意见都没有用,这样的改革,谈何维护群众利益。
  群众意见箱不能空悬,群众监督的力量不容忽视。舆论监督和上级政府的监督,威力显著,是件好事,但监督不要“单兵突进”,群众监督等其他监督方式与舆论监督、上级政府监督相互补充,才能构建强有力的监督体系,让“放管服”改革改出实效、改出常态。
  要打造有力的群众监督,就要破除三种障碍:一是信息不对称,群众无从监督;二是渠道不畅通,群众无法监督;三是作用难发挥,群众无心监督。简单地说,就是让老百姓有理说、有地儿告、有人理。
  这也是“一次办成”等“放管服”改革走好“最后一公里”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谏如流,习惯被群众监督、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监督也能立闻立改。
编辑:姚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