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速成典型”背后是政绩焦虑和饥渴

发布日期:2018-09-14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米刚下锅哪能就熟了?树刚种下怎能立马结果?简直太难为人。”中部某县一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前两年该县开展一项文化扶贫工作,任务刚布置,工作刚启动,就凭借“漂亮”的材料,争取到与此主题相关的市级现场工作会举办资格,县委还要求相关部门和乡镇做出成果,总结经验,打造成“XX模式”,作为典型推广到全市全省甚至全国。(9月12日《半月谈》)
  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具有学习借鉴和推广意义的做法、经验或者模式,常被当做典型予以表扬。树立和打造典型也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典型示范和带动,可以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和效果,避免工作走弯路。打造和培养典型无可厚非,但是培育典型也需要时间和过程,打造典型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工作,“速成典型”显然违背了这样的原则和规律。说到底,还是一些人政绩观出现了问题,将打造典型当成唯一目的,这才出现典型泛滥和早产的现象。
  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在工作中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不管什么工作,都热衷打造典型、培育盆景,与上级的考核检查不无关系。
  一些部门在对基层进行考核检查时,存在着设计不科学、不周密的现象。比如,不是深入实地对照查看,而是习惯于做纸面文章,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档案材料,或者检查中缺乏自主意识,被基层牵着鼻子走,只看点,不看面。所以一些地方投其所好,挖空心思标新立异,热衷于打造典型,通过典型来展现工作,应付检查,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
  要想遏制和杜绝“速成典型”,相关部门应该改进考核检查制度,摒弃重材料轻实际的作风。一是将培育典型与政绩加分割裂,从制度源头斩断一些地方的政绩冲动和利益追求。在考核检查中,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现场,除了看典型,还应该看非典型。像是多一些随机抽查,也可以引进第三方检查制度,比如,积极吸收群众代表等参与到相关部门的考核检查中,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相关工作作出科学真实的评价。二是对一些地方出现的先进经验,进行深入细致的评估论证,看看是否名副其实,具有推广价值,以此遏制典型泛滥。再者,应该建立追责和问责制度。“速成典型”不仅违背科学规律,还劳民伤财,比如,一些地方为了打造典型,不惜花费重金,结果却一无所获,对于这种行为,应该建立追责和问责机制,对地方一把手或者部门负责人进行追责和惩处。
  “速成典型”不仅违背发展规律,也违背工作初衷,其背后是一些地方和人员对政绩的焦虑和饥渴,对于这种现象,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遏制。
编辑:姚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