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高新区市场主体增速全市第一

发布日期:2017-12-22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今年以来,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着眼打造“审批事项最少、服务效率最高、服务成本最低”的“三最园区”,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截止到今年10月31日,高新区共有市场主体42569户,同比增长32.94%,市场主体增速居全市第一。
  营商环境 登记电子化 1天拿执照
  如何优化营商环境?高新区市场监管局不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实行“网上提交材料、网上身份查验、网上审查核准、网上核发执照、网上亮照公示、网上档案存储”的模式,申请人不用前往办事大厅、不用排队、不用预约,即可办理营业执照,最大限度让企业少跑腿不跑腿,实现了“零纸张、零见面、零费用”。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推行之前,企业在高新区注册,5天内可以拿到营业执照;推行登记全程电子化后,最快1天内就能拿到营业执照。
  高新区市场监管局紧扣高新区“科创中心”建设要求,深化“席位注册”,助推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建设,培育创业孵化载体39家,2000多家企业办理了“席位注册”营业执照。围绕企业现实需求,高新区积极探索有限公司改合伙、企业改制等创新性政策,相关试点工作获得省、市工商局批准。
  为了帮助上市企业、重点企业培育新动能,高新区大力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登记,放宽新兴行业经营范围核准,量子产业、数据公社、卫星导航、可穿戴设备等市场主体已经落地生根。截至10月31日,高新区新成立市场主体8871户,同比增长32.89%;全区共有市场主体42569户,同比增长32.94%,市场主体增速居全市第一。
  精品战略 帮助企业申报国家标准
  高新区实施名牌战略,积极争创名牌,建立专人定点帮扶制度,帮助创牌企业健全质量、标准和计量管理体系,为创牌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详细介绍名牌创建的成功经验以及山东名牌的申报过程、申报细则和注意事项,帮助企业熟悉申报程序、完善申报材料,提高企业对名牌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年以来,高新区共组织30家企业申报山东名牌。
  今年以来,高新区实施标准化战略,发挥标准引领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企业、有条件的单位和企业承担或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甚至是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抢占制高点,掌握话语权。高新区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数量今年比去年增长20%,目前已有5家企业申报了国家标准,辖区企业新增制修订国家标准35项、行业标准49项、地方标准22项。
  围绕着智能微电网产业集群,38家企业成立了智能微电网产业标准联盟。高新区还成立了山东省唯一一个智能微电网技术标准委员会,省质监局批准该产业协会为团体标准试点。
  结合国家绿色发展战略,高新区在节能环保、服务业积极推动标准化试点。高新区智能装备产业园、积成电子、慧敏科技获得省级标准化试点,宏泰物业获得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
  高新区市场监管局从帮助企业做好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监督检验和强制认证入手,提高企业产品检验能力和产品合格率,帮助企业做好产品质量建档工作,实行跟踪管理,切实把产品质量保障在出厂之前。针对企业存在的质量薄弱环节,高新区积极开展质量、标准、计量、检验检测等方面的咨询、培训等服务活动,夯实企业质量基础,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智慧监管 当好市场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过程中,高新区充分借助“互联网+”,积极向科技要效能,以降低工作负载和行政成本为目标,升级“智慧监管平台”,实现行政审批、执法监管、投诉处置、内部管理等信息化应用,在生产、流通、消费等方面实施全领域监管,为市场监管工作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起到“雷达”的作用,促使市场监管的综合管理实现了立体化、可视化、移动化和即时化。
  高新区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发挥经营异常名录、黑名单的警示惩戒作用,积极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系。高新区出动检查人员8634人(次),检查各类食品经营业户4317户(次),下达限期责令整改通知书132份;坚持“四个最严”标准,在食品领域开展“学校食堂季度检查”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20余次;完成药械生产经营领域违法经营行为集中整治、药品质量规范提升年等专项检查工作,出动执法人员368人(次)。高新区还对辖区内药品批发企业及医疗机构进行全面普查,在保化领域积极开展保健食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行动,检查食品保健食品单位69家;组织开展食品药品抽检1440批次,收到抽检不合格报告53份,全部依法处置,有效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强化创新示范带动,大力推行餐饮单位“明厨亮灶”工程,打造“透明及视频厨房”140家。
  为了加强对高风险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专业化评估审核,高新区引进了第三方检查机构。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方面,高新区通过实施网格化监管,积极探索建立新常态下电梯管理新路子,实现了“监管区域网格化、监管任务责任化、监管人员专业化、监管落实痕迹化、监管督导制度化”。
编辑:吴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