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4.83万人次;打造济南社会组织“泉心泉意·助力脱贫”公益品牌,累计投入资金3.02亿元,开展项目829个,惠及困难群众363.6万人;到2020年底,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率均达到98%……近期,市政府新闻办围绕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危房改造、兜底保障等举办“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4月9日下午,“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主题系列发布会(第三场)召开,邀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水务局、市残联介绍开展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
实现贫困劳动力 转移就业4.83万人次
近年来,我市聚焦就业创业扶贫、职业技能扶贫、社保兜底扶贫、人才支撑扶贫,精准施策、精准服务,打好脱贫“组合拳”,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4.83万人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943人次,为1533名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五免一享”政策1526.11万元,为21.18万人次贫困人口代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2304.86万元,组织各类专家一线帮助解决难题300余个。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解决好就业问题,就牵住了脱贫的“牛鼻子”。我市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充分运用资金补贴、鼓励企业吸纳、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设立就业扶贫车间等方式,形成覆盖用人单位、服务主体和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创业精准帮扶体系。
2018年12月至2020年底,共为132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101名低保对象、182名特困人员办理了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发放手续,覆盖率100%,实现了“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对重度残疾人的优惠政策,为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不低于最低档次的养老保险费,并可提前5年发放养老金待遇。
打造公益品牌 惠及困难群众363.6万人
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我市全力以赴推进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全市6125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占享受政策贫困人口的63.15%。
我市创新完善低保政策,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单独纳入低保兜底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完善救助保障政策,确保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应养尽养”;健全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做到“应补尽补”;积极落实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政策,做到“应帮尽帮”。脱贫攻坚期间,全市保障农村低保家庭8.42万人,发放保障金16.74亿元;保障特困供养人员1.37万人,发放供养资金2.15亿元;保障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12.73万人,发放补贴7.33亿元;保障经济困难老年人4.93万人,发放补贴资金8944万元;保障各类困难儿童1957人,发放生活费4341.22万元。2020年启动实施了敬老院改造提升三年计划,投入5491万元改造提升20处敬老院,增加护理型床位1616张,改造后的敬老院全部达到二级养老机构标准,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了53%,有力保障了全市脱贫攻坚大局。
脱贫攻坚期间,积极引导全市1498家社会组织多种形式参与脱贫攻坚,打造济南社会组织“泉心泉意·助力脱贫”公益品牌,累计投入资金3.02亿元,开展项目829个,惠及困难群众363.6万人。
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8%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保障。2015年以来,我市以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彻底解决贫困村和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困难为重点,科学谋划,全力攻坚,先后实施了贫困村饮水安全专项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行动等项目,全市累计投资约37亿元,新建水库水源地2个,新建、改扩建水厂25座,铺设干支管道达4万余公里;每个区县配套建设了水厂水质化验室,农村供水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截至2020年6月底,彻底解决了我市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底,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率均达到98%。
新增贫困残疾人就业0.35万人
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2.3万人,约占全市建档立卡人员的23.8%。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市认真实施社保兜底脱贫、教育培训脱贫、就业创业脱贫、康复救助脱贫、托养救助脱贫、权益保障脱贫等“六大”脱贫工程。
2020年以来,我市克服疫情影响,推进流程再造,创建“闭环式”精准服务机制,系统整合培训就业供求资源,推动残疾人培训就业供求关系良性循环,提升培训就业实效,破解残疾人培训就业难题,实现残疾人培训就业数量、质量“双提升”,五年来,累计培训贫困残疾人1.07万人次,新增贫困残疾人就业0.35万人。救助贫困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0.63万人次。与此同时,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现提标扩面,救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万元提高至每人每年2万元,救助范围实现0-17岁残疾儿童全覆盖。
到2024年年底前 实现城乡社会救助标准一体化
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但低收入困难群众还将长期存在。下一步,我市将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库。全面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以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为重点,建立动态更新的低收入人口信息库,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帮扶和救助;健全完善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把走访发现困难群众作为基层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推动救助理念从“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变,做到及时发现、及早介入、及时救助;构建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根据困难情况和致困原因,运用不同救助政策实施兜底保障,形成综合救助格局。到2024年年底前,实现城乡社会救助标准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