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相继出台320项制度创新举措 建设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样本”

发布日期:2020-09-01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8月31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自贸试验区设立一周年建设总体情况,发布首批在全省复制推广的创新成果案例以及支持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创新举措。总体看,山东自贸试验区112项试点任务进展顺利,已实施102项,实施率为91%。探索形成6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7项具有全国首创性。据悉,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在全国率先建立“数字保险箱”,已为一万余家企业和两万多个人建立“数字保险箱”。
  山东自贸试验区择优选定首批36项创新案例全省复制推广
  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张德平介绍,自贸试验区紧扣企业需求,择优选定首批36项创新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其中,贸易转型升级案例11项、营商环境案例9项、海洋经济案例7项、创新驱动发展案例5项、金融创新案例4项。
  张德平说,36项案例均为国内或省内首创举措,有的已经上升到制度层面。济南片区提出的人力资本服务业,被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全国首次出台《人力资本价值出资管理办法》,已有15家企业进行登记,人力资本价值出资额度2亿元。
  此外,36项案例多为顶层设计,有的已形成系统集成创新模式,济南片区在全国率先建立“数字保险箱”,已为一万余家企业和两万多个人建立“数字保险箱”。
  截至8月底,济南片区注册企业累计达到5.2万余家
  济南市委常委、副市长,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管委会主任郑德雁介绍,获批一年来,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通过首创性、系统性制度创新和自由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打造,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山东自贸试验区的“济南样本”。截至8月底,新注册企业超过1万家,累计达到5.2万余家;新设自贸支行分行15家,基金57家;新增华熙生物、山大地纬、恒誉环保3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上市公司达38家。相继出台了“数字保险箱”智慧政务、优化特殊物品检疫查验流程、“一区一照一证”连锁经营等320项制度创新措施。其中,全国首创的《人力资本出资管理办法》已在片区内试行;平行进口医疗器械试点已制定省市体化推进方案,即将破题成为全国首创。
  郑德雁说,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推出一批创新举措,全面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片区主要申报业务覆盖率达100%,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到35.7小时和2.3小时,压缩比全国第五。推行出口退税“当天办”改革,实现出口退税当天申报当天到账,最快4小时内办结。打造防疫物资出口共同体,86家防疫物资生产贸易企业抱团出海,仅半年时间,实现防疫物资出口32亿元,15家企业列入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白名单。
  此外,章锦综保区封关验收,成为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载体,济南进入“双综保区”时代。1-7月份完成一线进出口额76.5亿元,同比增长7.5倍,对全市外贸增量贡献度达34%,总额和增幅跃居全省综合保税区双第一。开放通道加速扩容,欧亚班列开行线路达到7条,覆盖15个国家及地区。上半年开行279列,增长244%,货物总重量增长221%,占全省发运量的38%,居第一位。
  据济南海关党委书记、关长赵儒霞介绍,过去一年,济南海关从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等6个方面,出台支持举措27条,具体任务83项,已落地69项,推动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贸易便利化红利不断释放、制度创新成效逐步显现、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济南片区着力破解生物制药和中医中药发展制约瓶颈和障碍
  郑德雁介绍,为推进济南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近期,济南市委市政府筛选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空天信息、量子、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新城建、电子商务、人力资本等十个重点产业,实行“链长制”,推行“一条产业链、一名市领导、一名部门负责人、一个工作专班、一只产业基金、一个产业联盟(协会)”的产业链“六个一”推进模式。
  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和障碍,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以规划建设的齐鲁国际生命科学城为载体,以制度创新探索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和制度性障碍,打通产业发展通道,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助力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一是以中日国际医疗科技园为载体,探索综合医院转型拓展为研发临床中心以及国际合作新模式。二是以细胞产业园为载体,探索突破细胞药物、抗体药物遇到的血液来源等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研发、临床、生产的最大障碍,打通行业发展通道。三是以中医药国际科技园为载体,探索突破中医药遇到的“同病不同价”、医保难报销、院内制剂不能外销等管理体制问题,打造集研发孵化、成果转化、临床治疗和国际合作于一体的中医药发展大平台、创新策源地。四是以章锦综保区为载体,探索医疗器械平行进口、生物医药保税研发等创新事项,医疗器械平行进口试点已制定省市一体化推进方案,即将破题成为全国首创,以解决进口医疗器械价格高、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编辑: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