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水清岸绿景美宜游 “幸福”逐水而来

发布日期:2020-12-07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今年“五一”过后,每个周末,带7岁孩子去小清河边游玩,成为了市民沈如训的习惯。地上的彩绘图案、河边的木栈道、凉亭等都让小家伙乐此不疲。在此之前,“别说在小清河边上游玩,就是从那里经过都觉得有些臭。”市民王敏芝感叹。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3年来,济南坚持将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以必胜的治水决心和雷霆的治水手段,突出‘系统治、全面治’,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侯翠荣说,济南先后实施了管网改造、雨污分流、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能力提升等系列综合整治工程;加严标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从源头上减少工业污染排放;实施保泉战略,构建河流沿线湿地系统,修复城市水生态。全市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陆续完成8大类54项攻坚任务,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泉城百姓对水清岸绿景美宜游的幸福期待一步步变为现实。
  部门联动 树立流域污染治理大局观
  作为济南市区唯一一条排水河道,小清河在20世纪90年代污染最为严重,鱼虾基本绝迹,多处河段出现水质黑臭问题。
  面对历史欠账、多年来反复治理反复污染的老大难问题,2017年4月,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民生之战——小清河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打响。
  2018年5月,济南市进一步加大力度,成立小清河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指挥部,各部门、各区县签订污染治理“军令状”,围绕“实施方案时间表”,凝心聚力全面加快小清河污染治理和协调推进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通过现场督导、专题会议等形式,调度部署小清河污染治理工作。
  去年,国控小清河辛丰庄出境断面水质连上三个台阶,一年之内从劣五类改善至五类、四类、三类,全年平均达到地表水四类水体标准,水环境质量实现了自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彻底告别了“劣五类”水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小“清”河,小清河水质改善被评为山东省十大环境事件,提前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宜游”的目标。
  “保优三、消劣五”是济南打响“碧水保卫战”的目标,必须凝聚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的合力。为此,济南打通各部门、区县之间的信息壁垒——
  市生态环境局、市城乡水务局加强部门联动,定期召开全市水污染形势分析会议,市县两级环保、水务部门共同深入研判问题,探源究底,寻求断面治污对策;
  市纪委监委、市检察院充分发挥监督检查职能,多次组织联合排查,督促有关责任单位对河流断面数据异常情况进行处置,推动解决了小清河睦里庄国控断面水质不稳定等问题。
  数据证明,多部门联动形成“1+1>2”的治污效果。2020年1至10月,7个国控断面中有6个实现水质类别提升,国控断面好三类水体比例达到85.7%,圆满完成省里下达的最新任务目标。2020年10月全市国控断面更是有5个为Ⅱ类、2个为Ⅲ类,全部达到三类水水质。
  对症下药 实现“点穴式”治水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济南水污染的“病因”到底在哪里?济南开展了追本溯源、拉网排查行动。市生态环境局以入河排污口为切入点,带领执法和监测队伍深入一线,进行拉网式排查,边查边测边溯源,为“点穴式”治污、“清单化”销号奠定基础。截至目前,在全省率先完成第一阶段排污口“拉网式”排查,涉及98条国、省、市、县级河湖,并建立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监管“五位一体”的入河排污口监管机制。
  以小清河为例,它的污染成因到底是什么?为精准把脉,市生态环境局召集专家队伍,最终认为当前小清河的污染主因有三:一是污水处理能力不足,二是部分地区雨污合流导致污水溢流,三是城市面源污染影响。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明确小清河污染的主要成因后,济南迅速行动,围绕雨污分流、生态修复、污水处理、监督监管等方面采取强有力措施,坚决补齐补牢问题短板。
  为加快推进雨污分流,2018年以来,济南市组织启动了全福河、南大槐树沟、大涧沟等河道雨污分流工程,唐冶、南北康、文庄、雪山等片区配套排水管网建设,以及东部城区刘公河、杨家河、巨野河等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持续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
  为保障小清河水质稳定达标,改善城区河道水环境质量,济南实施了河道有水工程。2019年完成了兴济河(经十西路至张庄路段)、大辛河(旅游路以南段)河道有水示范工程;2020年正在实施全福河、柳行河引水工程,利用水质净化一厂中水对河道进行补水。今年年底,全福河河道生态补水工程将完成主体建设,通过建设加压提升泵站并敷设再生水压力输送管道,将水质净化一厂处理后的再生水,分别向全福河、柳行头河、历山路边沟、黄台南边沟和山大路边沟补水,助力河道“解渴”,涵养改善长约9.1公里河道水生态,惠及沿线多处小区、单位和院校的广大市民、职工和师生。这是济南第一次大规模利用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向河道生态补源的试点,是济南市小清河综合治理和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项目之一。
  2020年,我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万吨/日,三年来共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2.1万吨/日,从根本上解决了直排问题,实现污水处理能力的历史性突破。建成水质净化三厂和华山水质净化厂连通,水质净化一厂和二厂污水管网连通工程,水质净化三厂和济南东站污水连通工程正在建设,预计年底前建成,区域性污水处理能力不均衡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为持续推进污染源治理,生态环境、农业、城管等部门携手,开展排水排污许可管理、小清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渔业养殖污染防治及餐厨废弃物、垃圾中转站管理,在水污染防治工作环节加强力度,助力水环境持续改善。
  加强监管 长效管理防止问题反弹
  三分建,七分管。很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好后,必须辅以规范严格的长效管理措施,才能防止水质污染问题反弹,持续巩固攻坚战战果。
  市生态环境局一级调研员解玉忠说:“为巩固水质改善的成果,济南进一步打出监管组合拳。”
  建立“在线监控、追踪溯源、立即整改”快速反应闭环机制,打造集监测、管控、执法、治理为一体的智慧环保体系。市生态环境局在全市57个重点河流断面安装水质在线监测微站,将“国标站+微站”全域监控系统与环保网格员加密巡查机制有机结合,一旦发现断面超标,立即启动河流沿岸徒步排查,查清超标原因,督促解决超标问题。同时,实时监控国、省控在线数据变化趋势,对国、省控断面进行当日分析、当日通报、当日督办,做到当日整改、当日见效,力争问题不过夜。
  加强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奖优罚劣,倒逼水污染防治责任落实到位。印发《济南市重点河流断面水环境达标工作方案》,精准分析研判全市水环境状况,建立并完善河流断面考核管理办法,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考核,以考核倒逼治理,压实工作责任,全面保障流域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采用“双随机”抽查、突击检查、夜间检查等手段,强化废水污染源环境监管。严格落实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摸排潜在风险源,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持续保持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确保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
  严格黑臭水体治理督导检查。2016年,市政府印发了《济南市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布建成区31条黑臭水体清单和治理任务分工。各区县政府、平台共筹措资金近4亿元,通过综合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岸态修复”等措施,2018年年底,全市建成区31条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
  全面推进“水十条”目标任务落实,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严格执行调度通报制度,半月一调度、一月一报告、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评估,系统全面推进污染物排放全面控制、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流域生态保护与恢复。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面,2019年9月底,全市城镇地表饮用水水源地自查发现的202个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改。2020年以来,重点开展了城镇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和农村水源地排查及清理整治工作,截至目前未发现突出问题。”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李计珍介绍,济南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对千人以上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全面划定、调整,目前已完成调整方案制定;组织对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标志牌进行补充设置;基本完成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交通穿越问题整改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济南将继续紧盯河流断面水质目标,以更加精细的水环境治理、更加科学的水资源配置以及更加系统的水生态修复,全力推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奋力谱写水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努力为泉城百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编辑: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