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将新培育产业创新平台50家以上、入选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500项以上、力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今天上午,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聚力项目提升 开创强省会建设新局面”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围绕“全力稳增长 聚力抓项目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走在前、挑大梁”主题展开介绍。
去年全市规上工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连续三年跨越三个千亿台阶,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189.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实现利润总额429.1亿元,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2和5.4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3%,居全省第2位。
2024年,我市加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扎实推进技改“双千工程”,累计实施技改项目1399个,其中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395个,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3%;爱旭太阳能电池组件成功下线,比亚迪二期、天岳扩产能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建立产业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分级、分类、分期抓好项目谋划储备,全年推进招引重点产业链项目130个,落地项目47个。在全省率先出台《济南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数字生态总指数居全国第8、全省第1。软件业务收入达到5856亿元,同比增长10.2%,工业软件研究院成功揭牌;恒元光电12英寸光学级铌酸锂晶体、山东天岳12英寸碳化硅衬底全球首发,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加快提升;人工智能大模型重点企业52家、产品66个,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稳步推进,新增省级产业大脑、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工赋百景”项目共计77个,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达到80家次,均居全省首位。累计建设5G基站5.4万处,成功入选全国5G应用“扬帆之城”、5G- A网络商用城市;智能算力达到3877PFlops,连续三年位列全国前十。
我市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达到338家,实施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973项,占全省总数30.2%、全省第1。新增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405家,优质企业数量突破8500家,居全省首位;新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个、省级数字产业集群3个,省级以上产业集群总数达到37个。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举办“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活动10场,引导银行金融机构为4.07万家次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987.85亿元,融资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年举办产销衔接活动85场,覆盖企业近4000家,有效助力企业拓市场、稳增长。
今年新培育产业创新平台50家以上
今年,我市将持续筑牢工业“压舱石”,坚决扛牢稳增长责任。强化运行监测调度,聚焦装备、汽车、电子等重点行业,“一业一策”制定稳增长工作方案,以一季度“开门红”为实现全年“稳增长”打好基础。推动爱旭电池一期、济钢四新产业园、汇川技术等重点在建项目加快投产达效,形成更多增量支撑。推动工业品以旧换新,开展产销衔接和供需对接活动400场以上,助力企业开拓市场。
我市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传统产业升级方面,推动钢铁、化工、建材等原材料企业加强上下游合作,加速食品产业扩规提质、集聚发展,提升传统产业产品附加值,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方面,推动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全链条发展,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深化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建设,筑牢新兴产业发展支撑;未来产业培育方面,落实《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实施技术突破、主体培育、应用推广、生态建设四大工程,高标准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加速园区,加速未来产业布局起势。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50家以上,入选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500项以上,支持“四首”产品应用推广。
今年力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今年,我市将狠抓项目谋划储备,年内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300个以上。树立“招商一盘棋”理念,强化市区联动、部门协同,提升招引工作的精准性、专业性,全力招引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我市将统筹推进高端软件铸魂、集成电路强芯等“六大工程”,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新一轮软件名城提档升级行动,保持电子信息制造业高速增长态势。推进AI泉城赋能行动,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资源池和解决方案资源池,力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和工赋泉城行动,扎实推进数字化转型免费诊断服务,新培育工业互联网园区2家,带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持续提升。实施“信号升格”行动,有序推进5G网络向5G-A演进升级,新建5G基站6000处;提高算力利用效能,力争智能算力规模突破5000P。
与此同时,进一步梳理完善重点产业链群,加强政府部门、链主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多方联动,凝聚工作合力。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年内新增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等各类优质企业1000家以上;统筹抓好五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新培育人才引领型企业10家,为工业强市建设提供有效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