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中共济南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登)

王文涛

发布日期:2017-08-17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过去五年“成绩单”
  2016年全市GDP是2011年的1.48倍
  主要经济指标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次前移,年度增幅逐步达到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王文涛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6年完成生产总值6536.1亿元
  综合实力大幅增强。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区域性经济、金融、物流、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市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良好态势。2016年完成生产总值6536.1亿元,是2011年的1.48倍,年均增长8.8%,人均达到13700美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641.2亿元,年均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974.3亿元,年均增长1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64.8亿元,年均增长12.2%。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丰”,工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转型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8.9%。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实现了位次前移,年度增幅逐步达到和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高新区扩容、章丘撤市设区顺利完成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高新区扩容、章丘撤市设区顺利完成,北跨携河发展扎实推进,拉开了济南发展的新框架。城市建设不断提速,展现“齐鲁新海拔、泉城真活力”的中央商务区全面启动,梦想多年的轨道交通破土动工,高快一体的快速路网建设加快推进,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进展顺利。农村环境改善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文明行动全面展开,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到了42%。“六城联创”成效显著,建成全国首个水生态文明城市,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生态保护得到加强,泉水连续13年喷涌,绿化55座城区山体,其中26处山体公园建成开放,完成78条河道380公里重要河段治理,“五库连通”工程全面建成,明府城保护改造进展顺利,泉城特色风貌更加彰显。
  五年完成改革任务763项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不折不扣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共部署改革任务887项,累计完成763项。坚持问题导向做好改革自选动作,2015年以来,先后成立了市投资促进局、城市更新局、南部山区管理委员会,通过市级领导干部牵头组织重大调研课题等方式,出台了一系列具有济南特色的改革举措。积极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进程,济莱协作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两市在交通、通信、户籍管理等方面实现同城化。全面推进构建全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国内外招商引资取得新的成效,浪潮思科、宜家、奥特莱斯、万达文体旅游城等一批好项目、大项目落户我市。五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490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72.7亿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052元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支出达到557.4亿元,是2011年的2倍,占总支出比重达到75.2%,五年来承诺的75件为民办实事全部完成。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052元和15346元,年均增长9.4%和10.6%。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累计24.5万人实现了脱贫。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社会保险标准逐步提升,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中小学全面实现零择校、零择班,44户困难国企帮扶解困基本完成,棚改旧改(征收拆迁)创出历史最好成绩,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5.7万余套。社会事业迈上新的台阶,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慈善救助、应急管理、防灾减灾、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法治济南、平安济南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基层协商民主成效明显,12345热线服务规范成为国家标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城市文明有了新的提升。
  五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处分3682人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树立“实在实干实绩”用人导向,建立“四看一听”选人用人机制,深入开展调研巡视,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着力营造敢于担当、激励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容错免责、纠错、防错和诬告陷害信访举报行为查核处理“四位一体”制度体系,荣获全省组织工作创新奖。积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坚持落实党管武装原则,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不懈纠治“四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五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立案3729件,处分3682人,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

未来5年总体目标
  “一个率先,两个基本” 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本确立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地位
  基本建成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泉城
  王文涛同志在报告中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目标。
  王文涛说,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省会优势,担当省会使命,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确立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地位,基本建成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泉城。
  围绕“一个率先,两个基本”总体目标,我们要建立目标体系,细化目标要求,实现“六个明显提升”:
  ——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经济总量实现大幅增长,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在副省级城市中位次前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金融支撑功能、物流枢纽作用、创新转化能力大幅增强,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城市组团式发展框架基本形成,中央商务区成为新的标杆,城市更新焕发新的活力,携河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城市面貌形象显著改善,轨道交通、高快一体路网、优先优秀优质公交助力“济南提速”,城市国际化、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步加快。
  ——生态环境明显提升。持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强烈期盼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使济南实现天蓝气爽,山清水秀,让人民群众听得到泉水叮咚,看得见一城山色,享受到更多蓝天白云带来的幸福感。
  ——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环境更加完善,社会秩序更加稳定,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全社会诚信意识、开放氛围、进取精神大幅提升,济南故事广为传播,济南人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民生福祉明显提升。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充分就业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无差别覆盖全部常住人口,脱贫任务全面完成,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公平、更体面、更健康,过上更加有滋有味儿的好日子。
  ——党建工作明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显著提高,党内生活严格规范,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全面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在“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中创先争优、再立新功。
  打造“四个中心” 济南将推十大千亿产业创新计划
  王文涛同志在报告中说,“四个中心”建设,是省会经济发展的统领,对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要牢固树立省会意识,发挥省会优势,集聚省会资源,提升省会形象,集中力量加快“四个中心”建设,努力形成代表山东水平、辐射周边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千方百计补齐县域经济短板
  王文涛说,我们制定了《三年行动纲要》,提出了“一年有势头、两年有看头、三年有突破”的目标要求。目前,“一年有势头”已经顺利实现;2017年要按照“453”工作体系,乘势而上,全面攻坚,实现“两年有看头”;2018年要集中精力打歼灭战,点上开花,面上结果,实现“三年有突破”。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基本确立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地位。
  打造区域性经济中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多措并举,多方发力,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下大力气做大总量。高度重视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支撑省会经济做大做强、争先进位,努力实现与山东经济强省地位相适应。下大力气做优结构,牢牢抓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下大力气做强县区。在县域层面,坚持少取、多予、搞活的原则,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统筹抓好市区产业向远郊县转移、县域差别化扶持政策完善落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引导各县立足比较优势,找准产业定位,以工业经济、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园区为重要载体,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的实力和活力,千方百计补齐县域经济短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在城区层面,引导各区立足都市特点,增强长板优势,积极发展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抓住用好地铁经济新机遇,大幅提高城市经济实力。
  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要注重产业为本、金融为用,依托黄河中下游特别是山东工商业实力雄厚的有利条件,广泛吸纳产业金融资源,实现与国家其他区域金融中心的错位发展,在区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支撑作用。聚焦重点区域,加快中央商务区建设,着力引进一批区域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推动本地金融机构增强资本实力、打造知名品牌,吸引大型企业集团在济南设立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聚焦产融结合,积极创建国家级产业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聚焦金融生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推进物流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发展,加快构建与枢纽城市地位相匹配、开放高效生态智慧的现代物流体系。夯实交通基础,加强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建设,依托京沪高铁、济青高铁、济郑高铁等高铁网主框架,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城际铁路建设,建设“米字型”区域性铁路枢纽,完善高速路网,推进小清河全线复航,实施济南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加快开通济新欧货运班列,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水运、航空相互衔接的多式联运。优化园区布局,壮大骨干企业。
  打造区域性科创中心,要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技与金融融合、科技与产业融合、高校与企业融合、济南与国际融合,加快建设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策源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注重转换创新路径,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积极谋求颠覆性创新,特别是从济南最有条件、最具优势、最有前景的大数据和量子技术两大领域入手,加快“数创公社”建设,推进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努力抢占发展先机、形成规模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和“变道换向”并存。注重强化创新支撑,突出济南高新区主战场地位,发挥济南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用好驻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省会智力资源,推进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驻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注重聚集创新人才,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注重营造创新环境。
  大力实施十大千亿产业创新计划
  坚定不移加快产业振兴发展,为“四个中心”建设提供强大支撑。产业是强市之基,产业兴济南兴,产业强济南强。我们要建成“四个中心”,必须下定决心,奋力强攻,大力实施十大千亿产业创新计划,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力争通过五年努力,重振产业雄风,彻底打好翻身仗,改变济南产业发展薄弱的局面。
  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实施工业壮大工程,做强电子信息、交通装备、机械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形成一批支撑有力的千亿产业集群。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全力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业和产业技术基础。实施企业培育工程,全力打造十亿、百亿、千亿企业梯队,同时围绕特色产业、细分行业,打造一批“隐形冠军”。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推动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引导作用相结合,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济南行动计划,积极对接德国工业4.0,大力引进德国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一方面,推动科技研发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合作,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基因技术、军民融合等高端领域、新兴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造就一批优质企业集群,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未来的支柱产业。
  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突出省会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服务经济强市。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为目标,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科研服务、创意设计、检验检测、中介服务、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区域性生产要素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引导制造企业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丰富商贸流通品牌档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突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着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生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发展蔬菜、畜牧、林果等优势产业,培育茶叶、中药材、种苗等新兴产业,促进农业结构向多维度和立体化调整。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继续加强以“一区六园”为重点的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发挥现代农业“接二连三”效应,推进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农科教一体化。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实施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商联盟等新型经营模式。
  着力强化产业服务体系。做好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坚持空间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方向,统筹构建分工合理、主业突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产业区域布局。完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环境,坚持一业一策,加强对十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产业协同机制。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电子商务在三次产业中的普及应用,建设全省领先的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和标准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修订,推动重点产品技术和安全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鼓励企业提升研发设计、品牌创建、营销网络拓展能力,彰显“济南设计”、“济南智造”、“济南服务”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完善扶持政策,创造宽松环境,促进民间投资,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强化环渤海地区南翼中心城市地位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四个中心”建设提供强劲动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不断为“四个中心”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坚决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活各种发展要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升政府服务管理效能,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由市级领导同志牵头组织开展重大课题调研,及时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坚持以开放为原则,不开放为特例,能开放的全部开放,对内对外一起开放,以大开放引领大发展。构建开放新格局。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强化环渤海地区南翼中心城市地位,推进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合作交流。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发展,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加强与兄弟城市的协同发展,进一步推进济莱一体化同城化。全面完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探索出一条契合“四个中心”建设的开放型经济新路子。增创开放新优势。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功能作用,大力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快海外经贸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基地在海外、营销在全球、总部在济南的发展新模式。提高“引进来”质量,吸引国际一流企业在济南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培训基地等功能性机构。营造开放新环境。持续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规划建设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争创国家医疗健康产业综合示范区,加快国际学校、国际医院以及国际化社区建设。营造既“清”又“亲”新型政商关系,持续办好“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不断拓展济南的国际“朋友圈”,努力提升济南的国际影响力。
  建设现代泉城 济南要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
  王文涛同志在报告中说,人民因城市而自豪,城市让生活更精彩。现代泉城是济南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美好夙愿。我们要积极顺应群众期待,把建设现代泉城作为不懈追求,高点定位、拉升标杆,逐步改变城市旧面貌,塑造济南新气质,加快建设繁华时尚、人文荟萃、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现代泉城。
  加快形成新城市框架
  王文涛说,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牢固树立精明增长理念,完善城镇发展体系,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划定城市边界,加快形成“一个主中心、一个副中心、五个次中心、十二个地区中心、两个卫星城”的城市框架。强力推进携河发展,大手笔抓好济南新区建设,统筹黄河两岸重点片区开发,推进济阳撤县设区,加快黄河桥隧规划建设,突破跨河交通瓶颈,引领和带动济南新区建设发展尽快形成规模,使黄河两岸交相辉映、共同繁荣,努力实现济南从“大明湖时代”向“黄河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功能品质更加完善。坚持新城老城联动发展,打造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化气息相融合的现代都市。推动老城区凸显底蕴、完善功能,开展“城市双修”,促进城市更新。突出抓好以明府城、商埠区为重点的历史城区保护利用,实现千年古城和百年商埠区的复兴。推动新建重点片区产城融合、宜居宜业,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引导老城区人口均衡有序导入,吸引外来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就业落户。继续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央商务区,按照“五年树标杆,十年定格局,十五年立高峰”建设目标,以一流规划设计、一流建设水平、一流企业聚集,搭建起功能业态完备、资源要素富集、济南特色突出、时代气息浓郁的金融商务生态圈。抓好棚改旧改(征收拆迁),坚持“一个中心、三项原则”,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拆迁工作,确保群众利益有保障、城市发展有空间。深入实施治堵攻坚工程,加强公共交通、高快速路网、城市道路、城市慢行及停车五大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BRT网络及公交专用道建设,加快完善城市高快一体快速路网,强化城市快速路与高速公路的有效连接,统筹规划打通一批断头路,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切实改善交通运行状况。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确保已开工的3条市域R线2021年底全面建成,加快M线和环线的报批建设工作,逐步实现对中心城区覆盖和向卫星城、远郊县延伸,推动与机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无缝对接,形成引导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轨道交通网络。加强“四供两排”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提高城市公共场所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覆盖率,更好地适应新一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有效配置城市公共资源,推动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化、均衡化布局,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满足群众多元生活需求。
  城市管理更加高效。坚持以市民为中心理念,健全完善社会动员机制,探索公众有序参与城市管理的方式和路径,形成市民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精细化、智慧化、法治化,着力构建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无盲区的管理网络。“拆违拆临、建绿透绿”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既是阶段性工作,也是需要保持和提升的长期性任务。要下大决心坚决拆除违建临建,加强绿地建设和环境整治,让城市人居环境更美更靓。按照“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不扰民”的要求,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专业市场外迁、积水点改造、街区综合整治,有效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顽瘴痼疾,彻底改变部分区域脏乱差面貌,推动城市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上一个大的台阶。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解决好外地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不断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以县城为重点推进就近就地城镇化,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镇向小城市转型。
  退出全国空气质量重点监测城市后列
  王文涛说,要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现代泉城的重要标志。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做足“显山露水”文章,保护好自然山水格局,使其成为济南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战略资源。
  凸显“泉”的特色。我们要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尊重泉水、在城市建设中充分珍爱泉水、在城市管理中充分呵护泉水,让大自然的馈赠真正成为全市人民的共有、共享、共乐,成为济南提升国内影响的核心元素和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桥梁。要切实把保泉作为重中之重,规划建设具有独特品质的中央泉水区,提升天下第一泉景区,多种形式建设亲水乐水空间,实施泉水直饮工程,做强“中国温泉之都”品牌,推进济南名泉文化景观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提升“济南泉水节”影响力、吸引力。
  做好“山”的文章。加强南部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路,确定城市建设用地永久南边界,建立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加快建设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使之真正成为济南的泉源、绿肺、水源地和后花园。推进“青山入城”,划定山体保护红线,继续实施山体修复,加大山体公园、郊野公园建设力度,新打造一批本土化、野趣化、自然化的特色山景标志区,为市民提供数量更多、生态更好、景观更美的休闲乐园。
  打造“河”的景观。巩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完成东湖水库输水工程、五库连通延伸工程。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和雨污分流改造,开展水生态修复,推进玉符河等河道生态建设。以“一湖一环”为重点打造“泉城夜宴”,建设山水入画、活力动感的核心景观亮化区域。推进大明湖——小清河连通工程,打造与济西湿地、北湖、华山湖、遥墙清荷湿地有机连通的水上观览线路。提升百里黄河风景区,打造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开展小流域治理。
  提升“绿”的水平。深入实施治霾攻坚工程,继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加大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治理力度,加快济钢搬迁进程,全面完成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积极推进工业余热利用和外热外电入济,做好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退出全国空气质量重点监测城市后列。实施大环境绿化工程,加快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开展绿化提质增量行动,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效,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发展“文化+”新兴业态,促进媒体融合发展
  王文涛表示,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民主法治是建设现代泉城的切实保障。要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凝聚强大合力。要努力扩大人民民主,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凝聚各方智慧力量。
  王文涛说,要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汇集社会正能量。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加强主流媒体宣传导向作用,强化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分析应对舆情能力,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促进全民阅读,打造“书香济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工业设计、旅游、商贸会展、现代农业、教育培训、城市建设等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新兴业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搞好传统文化品牌的创新提升,推出更多具有影响力的优秀文化品牌。
  2018年现行市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王文涛提出,要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与群众面对面算清总账和细账、收入账和支出账、大账和小账、静态账和动态账,拓展扶贫路径,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提升扶贫成果可持续性,实现2018年现行市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统筹各项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创业扶持体系,解决好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最大限度扩大就业、支持创业。推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建设“健康济南”。积极发展老龄、残疾人、慈善、红十字、体育、人口计生、档案等事业,加强气象、防震减灾、人防等工作,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维护省会安全稳定。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有效应对极端恶劣天气,强化安全生产、消防救灾、食品药品监管等安全体系建设,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公共安全事故、重大环境事故。
  全面从严治党 突出选优配强“一把手”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
  王文涛同志在报告中说,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政治保证。实现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着力提高管党治党能力水平,真正做到敢管敢严、真管真严、长管长严,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懈抓好理论学习。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增强核心意识作为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思想基础,把坚持绝对忠诚作为维护党中央权威的纪律保障,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锻造坚强党性,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打造素质一流的干部队伍。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坚持“实在实干实绩”用人导向,深化完善“四看一听”选人用人机制。注意运用调研巡视结果,继续深化干部日常考察和综合分析研判,注重以事择人、人岗相适,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真正把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防“贵人”帮推、“高人”指点、“好人”抬轿,严格实行“四个一律”。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突出选优配强“一把手”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以战略眼光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统筹做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确保干部队伍结构合理、梯次接续。加强干部精准培训和挂职锻炼,注重培养懂行、在行、内行的专业型干部,更好地肩负起“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历史重任。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筑牢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固本之策,制定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持续抓好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使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更加符合党的要求和服务群众的需要。全面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加强党建资源整合。
  持之以恒转变作风,弘扬敢于担当的进取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推动党风政风行风持续好转。持续深入反对“自以为是”,坚决破除“自我封闭、自我陶醉、自我为中心”的痼疾,下大气力整治庸政懒政怠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对标先进、提升境界,努力拼搏、务实奋进。进一步深化完善“大督查”机制,深入开展重点项目建设督查评议活动,推进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全市重要工作的有效落实。健全完善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提高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坚持把严管干部与爱护干部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容错免责、纠错、防错和诬告陷害信访举报行为查核处理“四位一体”制度体系,加大正向激励力度,解除干部后顾之忧,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敢于担当精神,面对“四个中心”建设的繁重任务,要有舍我其谁的豪气、百折不挠的士气、闯关夺隘的勇气、披荆斩棘的锐气,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关键时刻顶得上去,以实际行动展现想为、敢为、善为的新作风。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深化标本兼治,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党内监督,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突出对“一把手”和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编辑:高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