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拓展策略

谢俊贵

发布日期:2011-05-26

信息来源:

  城市空间拓展规划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适应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要求,实现城市空间拓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确保城市空间拓展的经济性、高效性和实用性,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空间拓展策略。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策略应包括:主体社会化策略、城建立体化策略、城市信息化策略、城乡一体化策略、城际协作化策略。各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具体选用相应的策略。
  一、城市空间拓展的主体社会化策略
  城市空间拓展的主体社会化策略,就是将城市空间拓展主体由过去单纯的政府主体走向今天的社会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社会力量拓展城市空间、建设城市空间的积极性,以期实现城市空间加速拓展的目的。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城市空间拓展一直都是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的。政府规划、政府投资、政府管理,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整个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拓展的基本模式。这种城市空间拓展的模式一般效率较为低下,要使城市很快地得以改观有较大难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遵循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首先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是实行了政企分开的政策,把企业推向了市场,推向了社会。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改革又迈开了更大的步伐。这时,政府不仅将企业进一步推向社会,而且将城市本身也逐步推向了社会,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逐步推行了城市空间拓展的主体社会化策略。
  城市空间拓展的主体社会化策略,最早是建立在一种新的城市管理理念——经营城市理念基础上的。所谓经营城市,最初只是一个政府经营的概念,或者只是一个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概念,一般是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具体来讲,也就是政府将经营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全过程,把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方式等引入城市建设领域,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要素以各种形式进行有效运营,并把运营收益重新投入城市建设,以实现城市建设的市场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设施利用的商品化,进一步加快城市发展步伐。
  经营城市理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市空间拓展的市场化运作,使政府获得了大量城市建设和城市空间拓展的资金,进而提高了城市空间拓展的效率与效益。但是,经营城市还只是一种政府行为。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空间拓展的问题上,还只是一种政府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拓展的融资手段和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空间拓展主体的社会化问题。因此,有专家认为:“所谓‘经营城市’,仍然是以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直接控制的存量资源以及公益性收购的资源,进行变现性经营活动,并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再投资。这种形式的‘经营城市’,是政府控制公有经济资源较多而又缺乏权力约束条件下的特殊产物。随着城市土地产权的明晰化,‘经营城市’空间将会减小。”
  由此可见,城市空间拓展主体的社会化,虽然与经营城市具有密切的联系,但仍然有着较大的区别。具体说来,城市空间拓展主体的社会化与经营城市之间明显的区别在于,经营城市仍然是政府主体,而不是社会主体;城市空间拓展主体的社会化则不同,它所要求的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拓展的主体应是社会主体,即各种社会力量。在城市空间拓展主体社会化的情况下,各种社会力量都可以依照同样的规则进入城市建设。总的来说,城市空间拓展主体的社会化,不仅能够较好地解决政府经营城市的失当问题,而且能够充分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筹措城市发展资金,解决城市空间拓展的融资问题,因而,它对于发展资金相对短缺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城市空间拓展策略。
  二、城市空间拓展的城建立体化策略
  为提高有限的城市土地与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城市的承载能力,依据城市空间的特点,现代城市空间拓展有必要采取一种新的策略,这就是城建立体化策略。所谓城建立体化策略,是指借由城市建设的立体化发展,包括向空中和向地下两个方向的发展来进行城市空间拓展的策略。提出城市空间拓展的城建立体化策略,其主要缘由在于四个方面:
  一是地面空间有限。地面空间有限是提出城建立体化策略的基本原因。从世界总体来讲,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且透过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来考察可知,地球表面空间可以承载城市的能力总体上是非常有限。况且我们不仅需要城市,而且需要农村,需要农业为人类生存提供粮食等各种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因此,单纯从地面空间考虑城市空间的拓展问题,已经不适应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建设中,人类必须考虑城建立体化的问题,采取城建立体化策略来拓展城市空间。具体来讲,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中切实重视向高空发展和向地下发展,以达到节省地面空间的目的。
  二是人口快速增长。在地球表面的有限地面空间中,聚集了庞大数量的人口。据美国、法国以及联合国人口司的预测,全球人口将在2012年到2013年间突破70亿,在2050年达到91亿。这样的一个人口增长速度,与地球表面适合人类居住和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人类将向何处去,这是多年来人们一直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人类必须想出一个好的办法,这个办法不是要断然限制人口的发展来保证人均占有的空间,而是要在人口适度发展的前提下,保证人均占有的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适度面积,以实现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在城市空间拓展中,切实推行城建立体化策略,应是现代城市发展战略的题中之义。
  三是资源有效利用。城市空间拓展涉及一个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国土资源不仅包括地面资源,也包括地下资源,广义地讲还包括空中资源。尽管我国有着排列于世界各国第三位的国土面积,但真正适合人类居住和可资利用的国土面积是较少的,按照人口平均更少得可怜。与国土面积大致相当的美国比较,我国适合人类居住和可资利用的国土面积要少得多,而2005年我国人口总数(13.0756亿)却是美国(2.96亿)的4.4倍多。综合人口和可资利用国土面积两个因素,单从住宅一项来说,如果中美两国的居民都住上同样的面积,美国住宅建一层,那么,中国的住宅就要建5—6层。可见,在城市空间拓展问题上,有效利用国土资源、实施城建立体化策略,在我国是十分必要的。
  四是其他特殊需要。城建立体化策略的提出还有其他方面的缘由,诸如城市特殊行业、城市文物保护、城市景观开发、城市人民防空等的特殊需要。在我们的城市中,往往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行业,如天文观测、信息中转、信息监控、高空休闲等需要在空中运作,这就需要将其建筑物向空中发展。有的文物,需要在地下建筑中方能得到有效保护,这就需要建设地下文化馆和博物馆。有的城市景观,本身就在地下,要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就必须进行地下空间拓展。在战争状况下,往往需要地下掩体、地下工事等防空设施,这就使得城市不能不向地下发展。总之,影响城市空间向空中、向地下立体化拓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城市,尤其是土地资源比较缺乏的城市,只要其地质、环境状况允许,都有一个城建立体化发展的问题。像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目前土地资源已相当紧张,更不能忽视城市空间拓展立体化策略的有效运用。
  三、城市空间拓展的城市信息化策略
  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教授关于地方空间与流动空间的城市空间分类理论,现代城市空间不仅包括地方物理空间,而且包括信息流动空间。因此,现代城市空间拓展的策略也应包括城市信息化策略。所谓城市信息化策略,是指通过高度重视城市的信息化发展与网络化建设,大力促进城市的信息传播以及城市与其他地区或城市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城市在地区、国内、国际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形成巨大的支配作用的城市空间拓展策略。
  现代城市空间拓展的城市信息化策略,是基于卡斯特尔的“信息主义范式”而提出的。所谓信息主义,是指以崇尚信息技术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各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把知识和信息视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各方面发展和变革的基础,将社会的信息化看作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和基本动力的思想观念。卡斯特尔认为,网络根植于信息和信息技术,而信息和信息技术衍生信息主义。信息主义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普遍范式,它使社会的发展模式变成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并使我们所处的社会得以重构。在卡斯特尔看来,在信息主义范式的作用下,与历史相适应的技术变革正在改变人们生活的两个基本范畴:时间和空间,也就是提高了人们工作时间中的生产力,并且消除了空间上的障碍。在信息技术范式的综合影响下,时间和空间两者都在发生转变。时间和空间的这种变化,不是别的事物在起作用,而是信息技术在起作用。在城市的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是有力的工具。正如卡斯特尔所强调的,“城市区域化转变首先是由信息化发展模式决定的”,它使我们的城市逐渐变成“信息化城市”。
  城市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所有城市都必须充分重视的一个问题。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我国城市化应当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开始构筑起一种发展的信息化模式,要让我国借由信息化城市的发展,不仅具有较强的对全球经济实施远程控制、管理和交易的能力,而且具备更好地吸纳和消化国际资本、技术和信息,为我所用,全面推进我国经济高速优质发展的能力。从城市空间拓展的角度来讲,我国信息化城市的建设,决不止于对我国工业化、信息化的强力支撑和推进作用,事实上,它应该而且能够在一个新的水平上大大拓展城市信息空间,全面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这一点对于我国一些国际性、区域性和特色性城市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在我国城市空间拓展中运用城市信息化策略,大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认识城市信息化和信息化城市在当代城市发展与城市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真正依靠信息技术加强城市信息化和信息化城市建设;第二,切实重视新的信息技术在城市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网络和高技术商务中心,尤其要重视城市信息港建设;第三,高度重视新的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努力做好政府上网工作,在公共服务系统中大力采用信息技术,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第四,认真做好城市信息化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工作,加大对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确保城市信息化的良性运行。
  当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信息化城市不是一种城市形式,而是一个城市过程,一个以信息流动空间的结构性支配为特征的过程,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新的“城市—区域”变换过程。由城市信息化所拓展的城市空间只是一种信息空间,流动空间,而非一种地方空间。这种空间只能对外产生影响,或者使城市产业和人居得以分散,而无法成为产业基地和人居空间。正如斯科特(A.J.Scott)所指出的那样,信息技术的实质在于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递,这决定了其成为促进人口和经济分散的潜在能力,但是,就人本身而言,面对面的交流所传递的信息并非都能通过电信网络实现,因此,居住的集中倾向不会改变,分散是有限度的。
  四、城市空间拓展的城乡一体化策略
  自从城市由乡村分离出来后,虽然城市和乡村变成了两个不同特质的经济与社会空间,并且城乡之间的矛盾与对立一直存在,但是,城市的扩张化和乡村的城市化都一直在同时进行,城市和乡村的一体化永远没有停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它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直接必需,同样它也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必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个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相互作用的空间转换与空间交互运动正在加速进行,城市空间拓展不由得我们不采取一种新的策略,这就是城乡一体化策略。
  所谓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两个不同特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其具体的表现是,人口、资金、信息和物质在城乡之间特定空间自由流动,城乡之间特定空间中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存。在城市空间拓展中,所谓城乡一体化策略,则是指借助于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进程,努力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差别,从而逐步实现城市空间有效拓展,乡村空间不断得以城市化的策略。
  城乡一体化策略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一个重要策略,它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有效地将乡村空间转化为城市空间,以解决城市空间拓展的问题。一句话,城乡一体化策略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拓展城市空间,这是勿庸置疑的,不管我们承认与否,事实上就是如此。尤其在我国市管县的管理体制下,借由城乡一体化策略来拓展城市空间,还有着极大的方便性和易达性。通过城乡一体化,我们可以在城市周边乡村空间中规划、建立城市的开发区或城市的外环区域,将乡村社区改建为城市社区,从而妥善安排工业产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或者进行城市的环境建设,有效改善城市的自然生态,增加城市的休闲场所。
  当然,城乡一体化策略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一个重要策略,它也不是单纯为城市自身的空间拓展而考虑问题的。从本质上讲,城乡一体化策略所体现的是一种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互动,并不只是城市空间拓展的单向运动。城乡一体化策略对于乡村的发展也是有许多好处的,主要的有:第一可以加强城乡之间特定空间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衔接和配置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第二,可以加强城乡之间经济开发的合作,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第三,可以把先进的城市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科学文化、生活方式带入乡村,推进乡村社会的城市化过程。
  总之,在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推行城乡一体化策略无论对于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事情,尤其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城乡区域来讲,城乡一体化策略更具有适应性和显效性。像我国的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过程,不仅使这些地区的城市空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而且使城市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有的地区还逐步实现了真正的城市化。比如,在上海,过去的许多县改为上海的市区后,其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在广州,过去的番禺县后来成为了番禺市,今天更成为广州的一个长足发展的市区。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这类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尤其在上述三大经济圈内更为突出。
  五、城市空间拓展的城际协作化策略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空间拓展,不只是地方物理空间的拓展,也包括社会发展空间的拓展。而地方物理空间和社会发展空间的拓展,也不只是某一城市可能面临的问题,而是所有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而且城市空间拓展能在城市之间的协作过程中得以实现。例如,就城市地方物理空间来讲,在美国,早年就有纽约的职员居住在芝加哥,洛杉矶的职员居住于旧金山等的情况;在我国,早年也有北京的职员居住于天津,上海的职员居住于苏州,长沙的职员居住于株洲湘潭等的情况。就城市社会发展空间来讲,长株潭经济协作区、泛珠经济协作区以及众多“1小时经济圈”的建立,都体现出一种城市社会发展空间拓展的理念。因此,我们特提出城市空间拓展的城际协作化策略。
  所谓城际协作化策略,就是通过相邻或相距不远的城市之间的协作,以期扩大城市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城市空间拓展策略。城际协作化策略是建立在相邻或相距不远的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基础上的一种城市空间拓展策略。我们知道,在相邻或相距不远的城市之间,一般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社会经济联系。这种社会经济联系在基本的层面上并不是人为规划和强拉硬拼的结果,而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正如“城市区位论”的创始人德国经济学家奥古斯特·勒施所说的那样,城市之所以能够在相邻的地方形成,主要的原因在于“各个工业间相互产生”的“巨大的地方需要”。正是由于这种“各个工业间相互产生”的“巨大的地方需要”,才产生了城市,才产生了大城市,才产生了相邻的城市,才产生了城市带、城市群和城市延绵区。
  城际协作化策略通常是在空间上相邻或相距不远、功能上具有明显互补性的城市之间进行。在这些城市之间实施城际协作化策略,对于城市空间拓展很有好处。首先,可以拓展城市的地方物理空间,解决大城市的人居环境问题。大城市人口多,空间拥挤,人均居住面积狭小,通过实行城际协作,可以使一部分居民居住到周边小城市,从而解决大城市的人居环境问题。其次,可以拓展城市的社会发展空间,解决小城市的经济发展问题。小城市相对于大城市而言,最大的问题是经济发展问题。通过实行城际协作,小城市可以依靠大城市来发展自己的产业,拓展自己的社会发展空间。再次,可以推进过渡区社会经济发展,加快过渡区的城市化速度。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联动,不仅可以给协作网中的城市带来好处,作为城市之间的乡村过渡区,同样可以依靠城市之间社会经济联动的作用,切实发展过渡区的过渡型经济,从而加快过渡区的城市化进程。这实际上又促进了城市空间拓展的城乡一体化策略的实现。
  实施城际协作化策略,特别需要有效把握和具体做好以下两件事情:第一,切实重视城市之间社会经济联动的城际优势互补。任何城市都有自己的优长之处,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例如,大城市需要解决人居环境和产业空间问题,小城市则需要解决产业发展和人才资源问题;沿海城市需要解决产业更新和产业转移问题,内地城市需要解决产业融资和产品出口问题等等,这就有了优势互补的需要。这种优势互补的需要是城际协作的客观基础。第二,切实加强城市之间社会经济联动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国外的经验,要实现城际之间的社会经济联动,关键要搞好城市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际协作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沪杭、武广高速铁路的动工兴建,可以看作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施城际协作化策略,以实现城市之间社会经济联动、拓展城市生存发展空间方面的典型范例。
  (谢俊贵: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