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2-03-27
信息来源:
近年来,市中区法院始终坚持“搭建信息化平台,实施规范化管理,打造职业化队伍,建设现代化法院”的工作思路,积极实践“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大力加强信息化导引下的现代化法院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坚持科技强院,搭建信息化平台,实施规范化管理。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工作,在硬件上,建成了遍布全院、联通内外的微机网络,审判法庭的科技水平全部达到最高法院规定的标准;在软件上,自主研发了Web-OA智能办公、电子卷宗即时查询、当事人评议、网上审委会等20多个软件应用系统,为法院工作实现全面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应用上,坚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法院工作方方面面,形成了信息网络全覆盖、现代理念全渗透、办公办案全自动、诉讼活动全透明、法院管理数字化的局面。特别是注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法院管理,探索、形成了审判管理全程开放透明、重要点位相互衔接、监督关口前移、情况掌控到案到人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经验在最高法院“公开审判制度研讨会”、亚太司法改革论坛等会议上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2008年,最高法院院长王胜俊来该院视察,评价该院“利用信息化管理,把司法事务、司法政务、司法行政全方位管理起来,真正做到了管理的科学化。”开放透明、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确保了司法公正,树立了良好形象,该院已连续11年杜绝了超审限和超期执行。
二、坚持司法为民,开通“网上法院”,架设沟通服务桥梁。一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障当事人知情权。开发、运行了电子卷宗即时查询等十余个司法公开软件系统,当事人可以通过软件系统及时、全面地掌握案件信息,适时监督法官的裁判活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诉讼全程公开。2010年,该院建成、开通了全省法院首个以推进公开、便民服务、深化监督为主要功能的互联网门户网站“网上法院”,将法院工作、诉讼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等全部向社会公开,同时将电子卷宗即时查询系统平移到互联网上,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在线查询自己正在审理、执行中的案件的电子卷宗,随时监督法官的裁判活动。二是满足当事人新期待、新要求,保障当事人“话语权”。建立了院领导每日接访制度,当事人有任何请求都可以直接面见领导。开发了当事人评议系统,当事人来院或登陆“网上法院”,随时可以对法官庭审情况、司法行为、廉洁自律等进行评议。评议意见一键锁定,作为考量法官素质、形象的重要依据。在“网上法院”中设置网上信访、廉政举报系统,鼓励当事人随时反映问题。开通了院长在线接访和法官QQ在线交流互动系统,及时解答、处理当事人和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与当事人和群众进行良性互动。三是开展延伸服务,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司法便利。通过“网上法院”的网上预约立案、网上送达系统,为当事人和社会群众提供远程预约立案、网上送达等服务。将裁判文书全部发布上网,供社会群众查询、监督。推行“网上执行”,在网上发布执行公告、曝光有能力但拒不执行的被执行人、接受社会群众对执行线索的举报。在“网上法院”开通“吕青关爱成长热线”,为青少年和在校学生提供在线咨询、法律帮助,并对判处缓刑的未成年犯实行远程视频回访。各种服务群众举措受到了当事人和社会群众的普遍欢迎。近年来,该院服判息诉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
三、坚持以人为本,打造防腐链条,树立法院法官良好形象。一是加强队伍管理,在全省法院中较早推行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形成了以法官为中心,法官助理、书记员、司法警察、行政管理人员等各成序列、横向考评、纵向发展的人员管理模式,促进了队伍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建立长效化的庭审观摩、文书评比、最佳办案效果评比、单项和综合司法能力评定机制,提升了法官公正司法能力。坚持业绩公开、业绩为先,评优评先根据业绩自动生成,选人用人以业绩比例占70%确定,彻底改变了“民主测评+领导决定”的传统干部选任模式,形成了“干什么不如干工作,有什么不如有成绩,靠谁不如靠自己”的良好导向。二是创新网络化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通过网络谈心、论坛互动、网络问政等实施“院即家”的精神文化浸润。大力推进法院文化建设,设置“电子阅览室”、“网上图书馆”、“文化长廊”、“文化墙”、“文化角”、“法官茶座”、“法官咖啡屋”、“快乐岛”等,营造团结、活泼、和谐、尚美的氛围。潜移默化的精神文化浸润,陶冶了法官情操,提升了法官境界,使法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三是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司法廉洁工作,推行严禁相互托请、重大事项报告、廉政诫免谈话、禁止“三同”办案、司法廉洁家属共建、执行款网上过付等制度,利用信息技术对中止法定事由案件、公章、查封裁定、执行款、委托拍卖、外出办案、自由裁量、驻外法庭、人、财、物、公车等30余处司法风险多发部位进行规范,打造了坚固的“不能为”防腐链条和“不愿为”心理防线,队伍多年来未发生严重违法、违纪问题。
(调研宣传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