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一张蓝图绘到底书写乡村振兴时代答卷

莱芜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掠影

发布日期:2019-01-23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山楂大王”亓宪瑞致富不忘乡亲,他所组建的莱芜万邦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已累计安置劳动力上千人。
  “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山东的光荣使命。莱芜区立足区域实际,紧扣“五个振兴”,积极探索实践,以“人”的振兴为统揽,一张蓝图绘到底,生动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生态振兴
  “六个一体化”擦亮生态莱芜“靓丽名片”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只有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莱芜区苗山镇北柳子村地处丘陵地带,是个小山村,现已全部完成80户的改厕任务。一说起改厕,村民们全都喜笑颜开。村民王庆珂告诉记者,“我家这么干净卫生,多亏了改厕。现在我家厕所和城里人用的卫生间一样干净,一点异味也没有。”
  莱芜区采取四种模式加快厕所革命。一是单户居家处理模式。主要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农户中推广,将生活、餐厨、厕所污水通过微生物降解实现无害化处理。二是联户共同处理模式。针对偏远山区地形复杂、空间小、难开挖的实际,3-6户共用一套设备,所有污水经过处理达标排放。三是村级集中处理模式。针对农村集中居住区,重点推广生活污水生物集成处理系统。四是移动处理模式。主要在社区、景区、公园等公共场所建设微生物降解环保卫生间,将排泄物变成气体达标排放。
  多年来,莱芜区结合农村生态环境中最突出的生活污水、垃圾、道路以及村容村貌差等问题,整合34个部门的力量,投入并吸引资金5亿元,着力实施生活污水处理、水资源管理、农村垃圾处理、农村道路管护、城乡绿化、村容村貌提升“六个一体化”工程,擦亮生态莱芜“靓丽名片”,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产业振兴
  “4+3联动”支撑乡村持续健康发展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产业兴旺是基础。
  莱芜“老干烘”茶叶名扬四方。如今,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干烘茶第六代传人吕守祥继承祖业,在“南茶北引”发祥地莱芜区莲花山上,探索创新,开始了齐鲁干烘二次创业的新征程。占地1260余亩的齐鲁干烘千亩生态茶园,由“南茶北引”老茶园、百亩精品示范茶园、生产加工培训车间与科普园三部分构成,成为集茶叶良种繁育、技术指导、规模化生产示范、精细加工展示、观光旅游接待、茶知识传播和茶文化宣传及产品回收销售于一体的生态示范园区。依托园区建设的茶旅小镇,也成为莱芜文旅兴区、内涵提升的又一有力支撑和示范平台。
  莱芜区围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六产”,探索出“4+3联动”模式,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
  “4+”,一是“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形式,培育出多家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多万农户融入产业化链条,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二是“新型组织+”。形成万邦、嬴泰田园等一批终端型、体验型经营主体,传统农业加快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健康养生等领域横向拓展。三是“集体经济+”。引导各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壮大集体经济、实现民富村强,涌现出“江北华西村”安仙村等先进典型。四是“共享经济+”。鼓励城市资本、市民下乡,引导部分村利用闲置村落建设共享小院,实现城乡互动、共建共赢。
  “3联动”,即:一是增减挂钩联动。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18个,复垦耕地4200多亩,腾出指标2900余亩,盘活农村闲置资产7亿多元。二是扶优扶强联动。每年拿出3000万元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三农”事业发展,为1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贷款贴息,促进了企业长久发展。三是深度开发联动。坚持区域解困和个体脱贫并举,利用三年时间对101个偏远山区村一体规划、综合开发,彰显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
  人才振兴
  “智力技术管理下乡”打造更多乡土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是保障。
  莱芜区牛泉镇庞家庄村的亓宪瑞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在上海创业期间,亓宪瑞从两万元起步,将家乡山楂经过粗加工再销售,很快得到市场认可。掘到第一桶金后的亓宪瑞回乡创办凯瑞山楂种植合作社,吸引600余名农民,流转4000多亩土地入社。随后,亓宪瑞组建莱芜万邦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个山楂干企业标准的制定者,带动35个合作社和工商户共同致富。目前公司已累计安置劳动力上千人,发放工资过亿元,产品稳居全国市场份额第一位。
  在山沟沟里的万邦公司,60多名大学生扎根乡野、激扬青春,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民”。亓宪瑞也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万邦并非个例。莱芜区通过打造以“高端人才+归雁人才+大学生村官+新型职业农民”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渠道,让一大批品行好、能力强、感情深的“新乡贤”回乡创业、带民发展,并借助组织机制引导他们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雁、乡村治理的引路人、回乡创业的新农人”。 
编辑: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