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平阴县创新三项举措破解农村社会管理难题

发布日期:2012-03-27

信息来源:

平阴县以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落实“农村地区社会治安技防体系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创新、特殊人群帮教管理模式创新”三项举措,着力破解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管理难点问题,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构建“农村技防村村通”体系,创新社会治安技防建设

针对农村地区技防建设条件差、技防设施薄弱问题,利用互联网整合社会公共资源,构建起“农村技防村村通”体系,实现了全县农村无缝隙监控。一是解决乡镇驻地区域技防问题。将乡镇驻地企业、学校等各自独立、分散的社会监控探头集中控制,全部纳入派出所监控平台,用一台电脑和一台电视解决了乡镇驻地技防问题。二是解决农村偏远地区技防问题。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普及到每个村庄的有利条件,将摄像头安装在村庄重点路口和要害部位,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接入派出所监控平台,在未架设一条线缆、未添加一台电脑的情况下,实现了农村监控探头联网控制。三是解决县域内技防全覆盖问题。结合城市、国省道路、黄河渡口等重点区域、道口电子警察和治安卡口动态监控系统建设,新增一键报警、多画面集成等功能,组建起全县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目前已在全县农村地区新安装监控探头2100多个,有效破解了农村地区路程远、分布散、经济差、技防难等难题,被省公安厅领导赞为“济南唯一、全省首创”。去年以来,利用图像监控等技防手段获取线索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7名,破获案件90余起,街面“两抢”案件同比下降43%,可防性案件下降46.9%。

二、实行“一单式”、“调解超市”工作法,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一是实行“一单式”管理。群众对矛盾纠纷、生产生活方面的诉求和涉及自身利益的意见、建议,以书面申请单的形式提交村干部,村干部按照分工处理或报“两委”集体研究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干群双向互动、双向承诺为主要内容的“双行单”工作制度,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把大多数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和内部。二是建立“调解超市”。在镇(街道)层面承接和延伸村级“一单式”工作法,建立由党政领导干部、一般干部和部分优秀村干部组成的超市形成综合调解机构,通过“一单入市、双方约谈、三访取证、四权保障”等步骤,化解矛盾纠纷,确保村(居)解决不了的矛盾纠纷在镇办解决。三是强化工作考核。落实首问责任制、领导包案制,细化分解调解责任,对重大疑难纠纷,坚持“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个班子、一抓到底”;实行村(居)每周、镇(街道)每半月、县每个月进行一次矛盾纠纷大排查,强化对重点人、重点事的排查密度和疏导力度。按照“一案一档、调解成功、协议履行”原则,对人民调解工作每半年一次考核,兑现一次案件补贴,调动人民调解员积极性。去年以来,通过深化“一单式”、“调解超市”工作法,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185件,调解成功3119起,成功率为97.9%,防止群体性事件12起。

三、建设“新天地中途之家”,创新安置帮教工作模式

一是拓展“新天地中途之家”功能。投资260万建立山东省首家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平阴县新天地中途之家。基地设有教育矫正室、心理矫正室、技能培训室、就业指导室等,用于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集中教育改造,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开设娱乐活动室、图书室,建设耕地、池塘、篮球场,用于刑释解教人员劳动、休闲和锻炼;建有食堂、宿舍,对“三无人员”进行临时性安置,帮助他们度过生存困境。二是健全帮教工作体系。聘请公检法干警、老党员、职业培训专家、学校心理教育老师组成矫正帮教、技能培训和心理矫正等多支志愿者队伍,定期采取交流培训、以考代训形式对矫正帮教执法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建立起集中教育、分类教育、个别教育三位一体帮教体系,每月集中进行一次社会形势、法律法规学习教育,同时结合刑释解教人员不同情况,通过心理咨询、个别帮扶等措施进行个性化教育,达到因人施教目的。三是提升帮教对象能力。通过进行人生启航培训和技能培训,开展就业推介活动,落实过渡性安置措施等形式,帮助“三无人员”提高就业竞争力,快速融入社会。截至目前,“新天地中途之家”共为安置帮教对象中43名“三无人员”提供了过渡性安置,对74人进行了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和职业规划,“两类人员”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综合处  供稿)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