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

党建引领 产业强基 生态打底

新时代“绣川精神”铸就乡村振兴“绣川样本”

发布日期:2020-11-02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

  26年前,金刚纂村几百名村民一锤一镐,肩挑手扛,用10年时间,硬是劈开了挡在村前的大山,打通了进城路,也拓出了发展路。
  这股子不认命、不服输的劲儿,浓缩了南部山区锦绣川办事处干事发展的“绣川精神”——脚踏实地、敢闯敢干、不畏困难。几十年来,这种精神在锦绣川这片土地上代代传承。
  进入新时代,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在打造“五个济南”、“南美”城市布局发展的机遇中,在南部山区生态保护的大局中,“绣川人”按照党建引领、产业强基、生态打底的新思路、新方法,不仅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更是闯出了乡村振兴新路子,也让“绣川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夯实党建基础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
  党建强,则乡村振兴发展力量大。
  位于锦绣川办事处最北端的槲疃村曾是“一盘散沙”的软弱涣散村,村里缺乏向心力,更别谈脱贫和发展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20年,该村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出了新的村支部书记陈洪美。“村子发展不好,症结就在党组织基础薄弱。为此,我们首先抓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党员学习、培训制度,先把村‘两委’和党员拢起来。”陈洪美说。村里来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的党员人数从之前不足20%,逐渐提升至60%、80%,最后达到100%。而在学习中,党员干部互相交流机会多了,凝聚力与日俱增,主动担当扛起责任,村里的事有人管了,村“两委”班子的威信也树立起来。
  仅用了半年时间,槲疃村便打了个“翻身仗”,党组织基础越来越牢固,村子的精气神也提振起来,更是有了发展产业的向心力。“今年流转土地,村民都很支持,新建6个大棚,面积3600平方米,将发展草莓和蔬菜种植,而且还种上了金银花,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奔向乡村振兴的大路。”陈洪美说。
  新时代的“绣川精神”,是干群一心的冲锋精神。
  锦绣川办事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激活基层党组织“强大引擎”,助力乡村振兴。
  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该办事处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层层压实党工委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和各级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有序开展;完成了4个软弱涣散党组织的转化整顿;坚持理论学习中心组每月集体学习,做好党员教育培训,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同时,该办事处还组织“乡村振兴大比武”现场观摩活动和第一书记半年实地交流观摩会,通过展示各村在重点工作中的成效,全面激发村级党组织干事创业动能。
  找准产业方向“一村一品”乡村振兴有奔头
  产业强,则乡村振兴发展后劲足。
  来到潘家场村,从村口到村子中心,金银花种植区域延绵一公里,村口的130亩是今年刚栽种的,而村中心的100亩已经连续两年助农增收,即使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特殊情况下,也没耽误老百姓赚钱。
  “土地流转每亩每年800元,金银花集中收获季那一个月,采摘、除草、施肥等工作,每天最多能收入200元,只要你肯干、有能力干,一个月能赚2000元。”该村村民王秀美说。而村集体今年增收30余万元,与发展产业之前相比更是翻了6倍。不仅如此,该村还辐射带动周边的白云村、槲疃村,成功举办两届金银花采摘节,将金银花种植的单一产业,发展成为集采摘、旅游、康养相结合的乡村综合体项目,闯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之路。预计到2022年盛花期往后,潘家场村230亩金银花鲜花年产达约110000斤,可晾晒干花22000斤,村集体收入增加30万元。。
  新时代的“绣川精神”,是敢闯敢试的拼搏精神。
  锦绣川办事处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找准自身优势,大胆探索,真抓实干,发展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毛家峪村流转土地500余亩发展蜜薯种植支柱产业,把原本处于山地的劣势扭转为优势,如今该村种植的山地蜜薯已发展成高端产品,今年,9月还成功举办南部山区首届蜜薯丰收节,并新建3个高山蜜薯大棚,预计年经济效益达30万元;
  白云村利用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和桑葚种植产业,生产纯天然、无污染的酸枣叶茶、蒲公英茶、桑葚叶茶和桑葚干烘焙等代茶饮,全力打造“白云”品牌,并依托扶贫电商平台,形成种植销售、加工代茶饮一条龙的产业链……
  该办事处抓住供给侧改革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键点,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在不断探索中建立起产业发展的“三种模式”:“村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电商平台+”模式,打通从种植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渠道,让一二三产充分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村一特色的产业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绿水青山乡村振兴根基稳
  生态强,则乡村振兴发展基础牢。
  日前,记者来到锦绣川办事处的生活垃圾处理中心看到,一条厨余垃圾处理线正在运转中。“操作员从垃圾斗中将垃圾铲到传送带上,之后经过粉碎、高温腐熟、阳光堆肥等步骤,垃圾就转化成了有机肥料,实现了变废为宝。”锦绣川环卫所所长王庆利介绍。
  2019年3月,锦绣川办事处启动了易腐垃圾处置中心暨中转站建设项目,总投资680余万元,建成集宣教室、分拣车间、垃圾运转车间、厨余垃圾处理车间、渗滤液处理、阳光堆肥于一体的垃圾处理中心,实现了垃圾从源头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环节有效衔接,形成了统一完整的运行系统,成为南部山区垃圾处理示范点。目前,日处理5吨的厨余垃圾设备已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垃圾“变废为宝”。
  新时代的“绣川精神”,是坚持生态优先的大局精神。
  锦绣川办事处紧紧围绕南部山区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发展大局,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景美、路畅”的美丽宜居环境,让“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丽画面加速呈现。
  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锦绣川城乡管理工作均排南部山区第一。完成荒山绿化4450亩;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村7个;总投资929.71万余元高标准、高质量打造的四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全部竣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特色景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人居共荣格局初步形成。
  同时,垃圾分类工作全面铺开。2019年成立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制定《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及配套制度,实行“党建+垃圾分类”工作法,建立“一长四员”分工体系和垃圾分类考核机制,成立70人的垃圾分类收集队伍,配备垃圾分类收集车70辆,从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工作。并且创新宣传形式,围绕垃圾分类主题,走进学校、集市、小区、单位、村居等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形成了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目前该办事处已成功创建2个市级示范村、5个区级样板村,真正使垃圾分类成为社会新时尚。
 
编辑:时金